牛羊口蹄疫与其他病的鉴别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,对于牛、羊肉等食物需求量也快速增加,极大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。但在规模养殖中极易出现各种疫情,其中口蹄疫具有极强传染性,对牛羊养殖的经济效益带来严重影响。口蹄疫主要是牛、羊等偶蹄类动物感染口蹄疫病毒引起的,属于接触性、热性传染病,发病率极高,且有传播速度快、传染途径多样等特点,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。因此,世界卫生组织将口蹄疫列为动物传染病之首,其对世界范围内各地区牧场的家畜及畜产品安全造成极大影响。
1 流行病学
1.1 流行特征
該病最初起源于牛类,口蹄疫病毒寄生在患牛的分泌物、排泄物中。动物感染后,病症初期,病菌毒性最强、排毒量最大。且该病极难根治,即便治愈康复,患牛在随后4~6月内仍会持续排毒,部分患牛排毒时间甚至长达12个月。口蹄疫具有有传播面积广、病症重、发病速度快等特点,可迅速在牛羊群中大范围传播,该病发作并无时间限制,在春冬季节可达到发病巅峰;且幼龄仔畜发病率相对较高,且致死率极高。
1.2 典型症状
牛羊感染口蹄疫后,在其口腔、乳房、蹄等部位会出现大量水疱。受孕母体患疫后,所生幼崽极易出现急性心肌炎,致死率极高。口蹄疫症状与牛羊抗病能力有很大联系。羊群感染口蹄疫病毒后,症状较重者,其气管、支气管、胃黏膜等部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烂斑、溃疡,且前胃、大小肠等脏器黏膜会出现大量炎症,部分患羊甚至会出现心肌松软的症状。
口蹄疫病毒在牛群中潜伏期较长,在感染前期,患牛会出现体温骤升、食欲不振、精神萎靡等症状,随着患牛病症恶化,其口腔病症加剧,水疱破裂后,将对患牛口腔及消化道黏膜造成弥漫性损伤,导致患牛无法进食,严重影响其生长繁殖。
2 鉴别诊断
2.1 鉴别诊断
在口蹄疫的临床诊断中,易将其与口炎误诊。二者相比,牛羊患口炎初期,在患畜鼻孔、两颊出现细小丘疹,并伴有短暂微热,随后丘疹逐渐变红,最后病变组织坏死,病灶变为疤痕。若仅发生口炎,对牛羊影响较小,病灶会逐渐自行愈合,并不会对患畜脏器等造成影响。
2.2 诊断
根据口蹄疫的流行特点及典型症状,通常情况下可不借助实验室诊断便能做出判断。但常见口蹄疫感染病毒型众多,为精准确定致病病毒类型,给予其对症治疗,可取患疫牛羊口腔或蹄部水疱的水疱皮(或水疱液)置于甘油生理盐水中(浓度为50%),并将其送至相关研究室作补体结合反应,鉴定毒型。
3 预防措施
3.1 接种疫苗
详细调查当地口蹄疫发病史及发病型,全面记录分析口蹄疫发病情况,并制定相应接种方案,选择接种疫苗。现阶段市面上口蹄疫疫苗种类繁多,且效果较为显著,如灭活疫苗、高免血清、合成肽疫苗等,需通过对其合理运用,可有效降低口蹄疫发病率。
3.2 消毒管理
加强牛羊群活动环境卫生管理。根据养殖规模及养殖方式,针对环境管理中的各个细节流程,制定科学消毒方案,彻底破坏口蹄疫病菌生长环境。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石灰乳(10%)、氨水(5%)、烧碱液(3%)等消毒剂[4]在实际运用中都能起到显著效果。
4 治疗措施
4.1 治疗、护理
病例出现后,需及时向上级汇报疫情,并将其隔离进行诊治、消毒或扑杀。以“早发现、早治疗、早扑杀”为原则,控制疫情。将患畜隔离后,需明确其患疫类型,对症治疗。可用冰硼散(或碘甘油)涂于患畜口腔溃烂表面。蹄部感染患畜,可使用浓度为3%的臭药水涂于蹄部,药膏干后,在涂抹鱼石脂软膏,并用绷带包扎患处;对乳房感染者,可用浓度为4%的硼酸水清洗乳房,并使用碘甘油、青霉素软膏涂抹患处。
4.2 患畜后续处理
对于病死患畜需及时进行焚烧并将其深埋,严格按照规定完成无害化处理。全面、彻底地对污染圈舍进行清洁、消毒,避免尸体残留病菌感染健康畜群。在患畜完成无害化处理或治愈后,需向上级部门汇报,由专业检疫人员对区域疫情进行检验,并对区域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处理。区域内隔离15 d无异常后,才可进入正常养殖轨道。